中国城市研究中心(PCC)-海外行思系列
作者:徐家明,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jiamxu@foxmail.com
社区搬迁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应对气候变化所致的自然灾害的政策工具,也是预防未来灾难性事件、减少灾后损失的规划应对策略。然而,现有研究对搬迁社区规划及其实施后的长期跟踪研究关注不足。由于灾后恢复和重新安置是一个持续多年的过程,居民对灾害风险和重新安置的态度会不断变化,因此适应策略也应对此做出改变。为评估社区重新安置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政府、规划师、研究者等需要持续关注居民在搬迁过程中的动态体验。《低收入社区在灾后搬迁中的适应性——台风海燕后的长期研究》(Adaptability of Low-income Communities in PostdisasterRelocation: A Long-Term Study Following Typhoon Haiyan)一文就对此进行了研究,提供了评估社区搬迁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的宝贵数据和洞察。作者井内加奈子(Kanako Iuchi)关注了菲律宾政府为应对台风海燕而规划的安置社区,揭示了政府、居民和非政府组织不断变化的观点。井内的研究对象是塔克洛班市(Tacloban City)一个沿海社区的大规模搬迁(图1),通过访谈、观察和长期接触,这项为期6年的持续追踪研究揭示了居民对社区搬迁策略的看法,以及这些策略和看法如何与新安置社区不断变化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1 搬迁背景
2013年11月,超强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包括塔克洛班市在内的沿海地区遭受严重甚至致命破坏。根据联合国的报道,约400万人无家可归。尽管菲律宾政府在管理集体社区搬迁方面经验丰富,但这次的规模和紧迫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台风发生的4个月内,该市迅速在海岸线沿线构建了40m的禁住区,并计划将沿海社区的14400户居民永久搬出。依据菲律宾国家重建政策,塔克洛班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过渡性住房和永久性住房两种搬迁安置住房,并设计了“两步安置方案”:第一步,将居民从帐篷和疏散中心搬出,并搬入市中心和北部的临时避难所。其中市中心的避难所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和贫困人口,北部避难所主要针对规模较大的家庭;第二步,将临时避难所中的家庭搬迁到北部的永久性住房单元(图2,图3)。北部接收区位于市中心以北10英里处,既可容纳过渡性避难所,也可容纳正在进行的永久性住房建设。然而,由于施工期间过渡性住房建设不足,许多流离失所的居民求助于临时住房,原来的沿海社区成为其首选,并未顾及该地区已被划为禁住区。根据该市提供的数据,台风过后一年,约有85%的人返回沿海地区居住【但现实情况远高于这个比例】。

2 搬迁居民的适应性和变革性看法
与过渡性搬迁路径相比,政府规划的灾后搬迁路径是否可行并带来了积极影响?居民的看法如何?是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作者通过深入访谈对此进行了长期研究,揭示了居民对两种不同搬迁路径即规划搬迁路径和过渡性搬迁路径的看法变化,并对比了两者之间的差异(表1,表2)。
2.1 规划搬迁路径上居民的适应性和变革性看法
2.2 过渡搬迁路径上居民的适应性和变革性看法
3 以规划为中心的社区搬迁模式
- 优先考虑整体恢复——在住房开发的同时,注重重建居民生活,包括居民生计、公共服务、社会联系等;
- 激活居民社区参与的主动性——在整个搬迁过程中,积极赋权和利用居民自身的能力,促进社区主导的改进和适应;
- 战略性社区规划——在迁出区附近建立新场地或确保(新社区和旧社区之间)临时通道的安全,保持社会和经济联系,这不仅有助于居民减轻压力,也有助于居民生产、生活的顺利重建;
- 信息公开和支持——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和强大的支持系统,有助于居民安全感的提升。打通关于社区进展的沟通渠道,不仅能使居民积极看待社区搬迁并有效实施搬迁规划,还能消除可能助长负面看法的谣言;
- 灵活和包容的社区参与——搬迁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居民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需求和观点。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规划师等需要广泛听取居民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和意见,并采用灵活的政策措施或规划策略。